两会·建言
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,全国政协委员、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、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熊水龙拟提交提案,建议适时调整“双休日”,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“隔周三休”的制度。
【资料图】
据中国政府网刊文介绍,中国自1995年5月1日,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实行一周双休制。当时将之称为“大礼拜”,意思是每周休息两天。“双休制的推出,是我国一项重要的职工福利的改革。”这篇文章评价。
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。
熊水龙认为,“双休日”实行近30年来,较好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,保证了国民的休息权和健康权。但是,每周两天的休息日不利于国人开展经常性的旅游活动,造成节假日期间出现扎堆外出旅游消费的现象,从而带来了交通拥堵,景区人满为患、餐饮酒店价格高涨等社会问题。
在他看来,随着疫情的缓和,国内必将出现旅游的“井喷”,迎来压抑已久的旅游消费预期。借着旅游业的复苏,积极扩大国内需求,释放消费潜力,拉动经济增长,增进国民健康,增加国民收入,是政府和民间的共同愿望。
2月27日,小朋友在湖北省宣恩县仙山贡水旅游区的一处草坪上放风筝。春光明媚,人们踏青出游,放飞风筝,乐享春日美好时光。 新华社发
为此,熊水龙建议,加强对调整“双休日”的调研,适时调整“双休日”,如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“隔周三休”的制度,即首周休息一天,次周休息三天。“这样做既保障了公共休假制度的刚性约束,又提供了全年多个分布均衡的‘三天小长假’,还能助力分散休假、缓解旅游高峰压力。”他说。
值得一提的是,国内历次调整放假制度,也多有提高职工福利、促进旅游经济的考虑。
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国宝在回忆录《筚路蓝缕》中记录了“十一长假”出台的背景。在1998年特大洪灾和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双重影响下,当时国内对能否继续“涨工资”有争议,张国宝认为,国内经济已经发展到不再需要动员加班加点工作提高生产率的阶段,不如增加假期让职工拥有更多休息时间、学习,也可起到调整经济结构作用。后经多方调研、讨论、协调,最终形成了1999年发布的《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》,也由此催生了“假日经济”一词。
就此次提交的提案,熊水龙解释,更多的小长假也能更好地满足大众个性化的需求。调整“双休日”将释放出更大的消费需求,有利于旅游、文化、体育、健康等幸福产业的发展,有利于助推扩大内需、健康中国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,在当前内外部环境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
采写:南都记者 蒋臻 宋承翰 发自北京